親子互動與大腦反應的啟示

大家好,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一項發表於《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》的研究。

Dr. Mark Lee

3/28/20251 min read

boy standing near dock
boy standing near dock

這本期刊專注於神經行為科學,以同行評審、開放獲取資料的重要性著稱,研究於2019年9月25日正式出版。該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(fMRI)技術,觀察38位有焦慮病史青少年在聆聽家長(主要為母親)讚美語音時的腦部反應。同時,研究還蒐集了這些青少年自評的母親接納感、同伴欺凌經歷及一年後的抑鬱症狀數據。結果顯示,當青少年在尾狀核等獎勵腦區的反應過強,且感受到的母親接納不足時,同伴欺凌與未來抑鬱之間的正相關更為顯著,這一發現支持了神經生物易感性模型的假說。

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努力為孩子營造溫暖、支持的家庭環境,不過我們也知道,並非每個孩子都能享有理想的親子互動。這項研究主要針對曾經歷焦慮困擾的青少年,他們的大腦對家長的正面評價表现出異常敏感,使得在面對同伴欺凌等負面經驗時更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和抑鬱傾向。相比之下,普通家庭中的孩子通常能夠在穩定、持續的肯定中建立起正面的心理預期,從而更能抵禦外在壓力的侵蝕。不少健康家庭的家長常以一致且真誠的方式來表達愛意,這無疑使孩子在面對外部挑戰時能保持較高的心理彈性。事實上,研究提醒我們,孩子在大腦獎勵區域的過敏反應可能與抑鬱風險相關,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孩子都會如此;穩定而持續的家庭支持,正是平衡這一神經敏感性的重要防護牆,也正彰顯了平凡家庭中家長長期努力的重要價值。

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許多實際行動。首先,當孩子取得成就或展現出進步時,我們應該以真誠鼓勵的方式及時給予讚美,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。當孩子情緒波動或面臨人際困擾時,請耐心聆聽他們的心聲,避免苛責,而是引導他們學習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。研究指出,儘管部分孩子對正面回饋較為敏感,但只要持續獲得充足而穩定的母親接納,便能有效緩衝同伴欺凌等負面影響。此外,定期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、鼓勵他們分享內心真實感受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家長們還可以與孩子共同參與親子活動,或與孩子一起制定正向目標,這些方法能夠進一步增強孩子的自信和社交能力。結合科學研究與日常觀察,我們更能有針對性地預防可能的抑鬱情緒,為孩子創造一個穩定、充滿愛意的成長環境,與他們一起迎接人生中的各種挑戰。